41图片电脑修复上色作品 最初的摄影术还不完美,银版的照片有反光,还可能产生瑕疵。而手工上色,不仅能使照片更清楚,修饰、强调照片的细节,还能掩盖照片的瑕疵,改变照片的形象和构图。可以说手工上色就是对黑白照片的二次创作。 手工上色并非是直接在照片上画画,需要一些工序。在上色前,要先给照片褪色,把黑色的金属银褪掉,再用硫化钠,把照片调棕,最后在棕色上上色。值得一提的是,很多时候,摄影师并不亲自给照片上色,所以大部分时候,上色技师没有看过照片的原场景,只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判断以及审美品位,来给照片上色。 手工上色分为水色和油色两种,顾名思义,水色一般使用水粉、水彩等颜料,油色一般使用油性颜料。水色比较飘、比较淡,相对来说工艺比较容易,画面会显得比较平面,但高超的水色上色,会显出一种细腻的通透感。而油色上色,更需要上色者掌握一些绘画技巧,懂得画面的明暗。因为油色的透明性和挥发性比较好,保存得也更持久,所以发展到后来,油色更为常见了。 毛泽东的张贴画像,在当时是每个家庭的基本配置。毫无疑问,当时给毛泽东拍摄的照片,凝聚了新中国以来最为先进的摄影技法和后期制作工艺。在彩色胶卷不普及的情况下,毛泽东的大部分照片,也都是由技师进行手工上色完成。 在发明的彩色负片普及之前,手工上色照片非常多见。中国手工上色经历了两个高潮。一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,照相馆日益增多,业余摄影者开始出现。洋行开始卖着色的材料,技法书里也开始介绍手工上色。当时的影楼都配有画工、修版师,拍摄出现的不理想状况,都靠他们来弥补。回望那个年代,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的明星摄影,大明星周璇留下的许多照片都是精美的手工上色的产物。 另一个高潮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, 越来越多的照相馆开始经营,而彩色胶卷,在封闭的内地仍不普遍。在那时的照相行业,技术职称就有上色技师,当时还不时有上色技师的评比大赛。在上世纪60年代,一个业余摄影家,用一幅齐白石的画,换了两个彩色胶卷。可见当时彩色胶卷的稀缺和人们的好奇。而当时手工上色的价格是多少呢?照一张12寸的照片上色,大概需要2块钱——这在当时够一个人吃上一顿最顶级的西餐。 改革开放之后,彩色胶卷开始普及,而照相馆也随着家用照相机的普及不断减少,手工上色”的工艺也随之消逝。因为从一开始,手工上色就作为一门技术而非一门艺术存在,当人们不需要这门技术时,它也就随之消亡了。但正因为如此,当我们拿到一张手工上色的照片时,那些生硬的色彩,往往会勾起我们对逝去时光的怀念——这是那个年代的色彩。 我们再也见不到手工上色的作品了吗?。在今天,当代艺术中的观念摄影中,有些摄影师还在用这门技术来进行艺术创作。有趣的是,摄影处理软件photoshop中,你也可以通过将照片调成黑白,再调棕,进行上色,这就是数字时代的手工上色了。 |
Damaged photo repair 老照片修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