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机的出现,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习惯与传统。绘制一张精美的油画肖像,需要的是时间与画功,虽然早期摄影术同样需要技术功底,但并不需要太长时间,价格也相对便宜。 19世纪40年代,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,照相馆行业极速地在欧亚大陆扩张。人们开始走进那些逐渐形成标准配置的房间:光怪陆离的背景布、耀眼的灯光配合着化学药品的气味,宛若话剧舞台,而这一切的环境都是为了迎合客户的幻想需求,拥有自己的肖像不再是奢侈。与此同时,家庭合影的传统也逐渐在这一时期形成。 18世纪60年代,在中国迫于日本开放的通商口岸中,照相馆比比皆是。他们针对的客户群体并非当地人,而是面向西方移民与旅行者。除了拍摄肖像,他们以“猎奇”为重点,因地制宜地拍摄当地风土人情,并将蛋白照片制作成册,卖给旅行者以作纪念。 比托是最早采用透明水色上色技术的摄影师,也因为长期对日本深入、细致地拍摄,成为日本摄影史中的最重要标志性人物。 在比托作品大卖后,手工上色也开始在中国流行。1866年,在上海的英国人威廉桑德斯(William Saunders)使用手工上色技术,制作了一系列上海风俗与肖像作品,被公认为是这一时期最经典的肖像作品之一。此时的上色技术,与我们看到的70年代国内照相馆的上色手法与方式,十分相似。 如今照相馆已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。摄影科技的进步,使肖像拍摄越来越便捷、运用也越之广泛。透过面部、姿态、衣着、环境等,被摄者的身份一目了然。照片是他人认知自我的方式,是我们被“看到”的方式。对比比托的年代,如今面对相机,谁也不会不努力地睁着眼睛。 |
Damaged photo repair 老照片修复